新家装修家电怎样智能化控制?
首先感谢受邀答题
现在的家庭装修,除了讲究风格个性化设计家居环境之外,家电智能化控制也被越来越多的家庭纳入考虑范围,而且对于智能化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家用电器的普通化使用,而是向着追求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说到家电如何才能实现智能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所谓的家电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通过下载一个手机app的遥控软件,然后通过它对家电实现简单的开关功能。
真正要做到整屋的家居电器及家电设备智能化,就需要有一个系统做承载平台,而这个智能化平台则需要通过综合布线、网络通信技术运用、安全防范、自动控制、音频等相关技术来实现对家居电器及家电设备的综合控制。
只有通过将这些技术的高效集成,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实用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控制管理系统。所以,要想实现家电(其实,如果真正想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控制的家庭,一般现实操作起来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只做实施家电智能化安装控制这一块,因为题主的问题仅限于家电控制,所以我就以家电智能化控制表述一下观点)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家居电器及家电设备智能化核心,也是我们称之为智能家居控制功能实现的基础。
要想做到家庭家电的智能控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购买具有系统化、集成化的智能解决方案和套件的家用电器,使用该品牌电器提供的软件或相关手机***来实现简单的电器的遥控使用。
2、相对比较复杂,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电智能化控制就必须用到上面谈到的解决方案了。
这套方案的实施可以做到安全智能、并且可以通过遥控、定时、准确的多智能控制手段来实现对家庭电器:比如饮水机、插座、空调、地暖、投影机、新风系统等等家用设备进行智能控制。
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智能化控制功能呢?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这需要选择智能家居化装修,包括智能门锁,智能窗帘,智能灯具,智能热水器等等都是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或人体感应式控制,更加人性化和具有实用价值,如果装修要实现智能化需要找专门做智能家居的公司。
智能化控制其实不是很复杂,就是通话程序的控制。
比如给手机下载一个***,通过***操控家里的家电。
还有一种比如PLC,像扶梯没人时会减速慢行,节省电,有人站上去就加速。这就是靠传感器的感应,然后通过PLC控制。
智能化家电也是类似原理,给咖啡机设定一些时间,到时间就开始煮咖啡。
更多家装知识敬请关注头条号
感谢邀请,智能家居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目前来说,并没有完全普及,其原因无非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系统解决方案,因为智能控制的标准根本就不存在,各厂家之间各玩各的。但是,这依然不妨碍我们让家电达到智能化控制,下面,作者就分享相关经验。
所谓智能化控制,并不是简单说使用智能手机控制就是智能化控制,还必须让机器能够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什么,然后自动执行。因此,智能化控制主要包含:自动化执行、自动化开启关闭、语音控制、行为预约、手机远程控制等。想你所想,做你不想做,才能担当得上智能化电器。
目前用于家居的智能化系统主要包含背景音乐、自动窗帘、环境监测、安防系统、睡眠监测、照明系统、燃气监测、空调自动化系统、智能插座、智能空气管理系统、智能语音控制系统等。
1、扫地机器人
目前扫地机器人算是我们能够接触到,见到,最常见的产品了,虽然我们很多人不会主动去购买它,也不能指望它真的能把你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但这依然是一次革命,对于居家,卧室内存在多种毛屑、皮屑、头发、棉絮、细微灰尘等,这些东西不易被眼睛看到,却每天都在产生,智能扫地机器人能够每天不耐其烦的为你清理一下卧室,杜绝卧室脏污对健康的影响!扫地机器人已经实现远程控制,定时清扫,没有电自动回冲等功能。
2、智能插座
智能插座并不是非常陌生的产品,它最大的用途在于定时开关功能,这个功能,能够让我们每天忙碌的生活得到有效的解放。例如,我们都知道,手机充电器不能一直插在插座上,那会有发热烧毁的隐患,使用智能插座,每晚睡觉前开启,约3个小时充满自动断电,就能很好的避免该问题。再比如,使用电热水器的朋友,使用智能插座在下班之前开启,下班之后回到家中就有热水洗。
室内门标准规范?
1、室内门的标准门洞尺寸为:860mm*2050mm*240mm 。
2、进户门的标准门洞尺寸为:950mm*2050mm*90mm 或950mm*2050mm*220mm 。
3、 门洞尺寸的测量方法:实际测量门洞的宽度和高度,要对门洞的上、中、下三处进行测量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以最窄处为准。
4、对于进行装修过程的门洞建议做成一高2050mm宽860mm的门洞,根据这个尺寸的门洞是生产出来的成品门的展示效果是最佳的。是符合人体[_a***_]学和美学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cww.com/post/2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