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岭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感谢邀请,温州文成的岭后,顾名思义,有居于山岭背后之意。在山峦起伏的文成,尚有岭后之名,可见路途之遥远。虽居于山疙瘩,但岭后有着当地***皆知的“三宝”:岩门大峡谷、雅庄古村落、浙江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岭后的游玩也是围绕上述的“三宝”展开的。
首先是岩门大峡谷,这个被驴友誉为“华东第一峡”的峡谷,植被葱郁,一个个水潭如仙境瑶池,宽大的溪床里美景遍布,每一挂瀑布堪称经典。其次是雅庄古村落,其地处文成县岭后下庄村,整个古村落建筑群主要为四合院式建筑,依山而建,多建于清朝,古朴典雅的建筑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雅庄,有古朴典雅之庄,红军革命圣地之称。最后说的是浙江省第一所希望小学——文成县希望小学。它诞生于1992年,已经在岭后村静静呆了25年。其实,这所学校,如今已经闲置。里面居住着被台风暂时毁了家园的当地老人。甚至,称它为一所学校已经不是那么合适。但是,这所希望小学在教与学中打开了那是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眼界,在这片土地,充当起了希望的灌注者,在那个时代,燃起来了“希望”的烛火。一所学校的隐退与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用又一种角度在阐释希望的所在。寻找之中,可以看到,无论变与不变,“希望”是一个永恒的词汇。因此,走进这所虽然被遗弃的希望小学,就像在寻找另一种方式的凤凰涅槃。
好了,岭后的几处游玩的地方就主要这些了,再次,小厦也要温馨提醒各位,岭后村还未完全开发,更多基础设置都比较破旧,主要还是以驴友结伴游的方式出行,因此,旅行过程中务必注意安全,最好结伴出游。同时,目前岭后村也在努力打造旅游+扶贫项目,希望到那边旅游的驴友能多买些当地土特产,为当地的扶贫出一份力。
问起文成县岭后我给你讲讲。位于我国温州市文成县,给大家讲讲哈。温州文成的岭后,顾名思义,有居于山岭背后之意。在山峦起伏的文成,尚有岭后之名,可见路途之遥远。虽居于山疙瘩,但岭后有着当地***皆知的“三宝”:岩门大峡谷、雅庄古村落、浙江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岭后的游玩也是围绕上述的“三宝”展开的。
首先是岩门大峡谷,这个被驴友誉为“华东第一峡”的峡谷,植被葱郁,一个个水潭如仙境瑶池,宽大的溪床里美景遍布,每一挂瀑布堪称经典。其次是雅庄古村落,其地处文成县岭后下庄村,整个古村落建筑群主要为四合院式建筑,依山而建,多建于清朝,古朴典雅的建筑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雅庄,有古朴典雅之庄,红军革命圣地之称。最后说的是浙江省第一所希望小学——文成县希望小学。它诞生于1992年,已经在岭后村静静呆了25年。其实,这所学校,如今已经闲置。里面居住着被台风暂时毁了家园的当地老人。甚至,称它为一所学校已经不是那么合适。但是,这所希望小学在教与学中打开了那是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眼界,在这片土地,充当起了希望的灌注者,在那个时代,燃起来了“希望”的烛火。一所学校的隐退与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用又一种角度在阐释希望的所在。寻找之中,可以看到,无论变与不变,“希望”是一个永恒的词汇。因此,走进这所虽然被遗弃的希望小学,就像在寻找另一种方式的凤凰涅槃。以上是我个人对文成县岭后的大概了解情况简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感谢你能给我一次回答的机会谢谢
开漳圣王陈元光开疆闽南,居功至伟,为何在唐书中没有他的记载?
原因:
1、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漳州”只不过是***帝国在其广袤疆域东南边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谓海滨僻壤,鲜有“知名度”可言,其档案资料亦较难存入数千里外的都城长安;
2、更何况陈元光之祖、父辈,原为隋代归附于唐的“前朝降将”,也难免有人另眼视之;
3、再者唐代“刺史”一职亦仅位列四品,当然算不上为“显贵之身”。鉴于上述多种因素,后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开漳”之由来。
这个题目有意思,既是闽南人“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中原人“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尴尬。
笔者曾***访云霄县陈公祠,看到这样一段碑文:“公元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3600名府兵,123名战将,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当即笔者提出两个疑问:一是“泉潮间”是否指云霄?因为云霄恰好在泉州与潮州的中间。而且陈政率兵进驻的也是云霄火田村。二是“岭南行军总管”是什么职务?唐朝从未对岭南用兵,要个行军总管干什么?自然,陈公府的管理人员答不出來。
至于陈元光,只是陈政的小儿子。时年仅13岁,既沒有参加平乱战斗,又没有抚民安邦的功绩。碑文记载他最大功劳是长大后娶了一个越族姑娘当老婆,使闽南人自称中原河洛人有了很充分的理由。
笔者也***访过河南固始县陈家祠,一个破落的小庭院。里面沒有任何陈政陈元光的事迹和遗物。看來,中国的很多历史都是人为编造的。
前年我到漳州旅游,在漳江两岸看到有很多“圣王庙”,参观后才知道原来这些庙宇都是为了纪念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下开漳而兴建的, 漳江有庙祀将军。
唐初,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大批北人被迫迁移到闽南这片南蛮之地。总章二年(669年),由于北方移民与当地蛮***地矛盾升级,遂爆发了蛮獠之乱。
这一年,陈元光之父——归德将军陈政被唐高宗封为岭南行军总管,前往闽南平乱。至今在漳州将军山上,还能看到一块刻有唐高宗诏书的御碑——《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时年仅13岁的陈元光也跟随唐军约3600人浩浩荡荡地就从光州固始出发了。
唐军跋山涉水终于进去福建地界后,由于蛮人数量远超唐军,加上蛮荒之地闷热潮湿的奇怪气候,唐军一时之间有些水土不服,很多府兵更是一病不起,唐军将领一筹莫展,只能作困兽斗,请求朝廷增援。
总章三年(670年),在朝廷增援府兵及军眷共5000人马的情况下,困守九龙山的唐军一时斗志昂扬,连挫蛮獠,最终取得了平乱胜利。
陈政死于仪凤二年(677年),将军山上就有他的将军冢。是年,21岁的陈元光从父亲手上接过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批准了陈元光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立漳州的建议。陈元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首位漳州刺史,开始了对漳州长达30多年的统治,直到景云二年(711年)战死。
陈元光治下的漳州大力引进中原文化,实行“汉蛮合婚”,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陈元光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漳州的经济和军事。经过近40年的和平稳定发展,漳州慢慢从一个蛮荒之地蜕变成为与中原地区同呼吸的新兴地区。
而陈元光本人也被后来的历代君王追赠褒扬,乾隆帝追封其为“开漳圣王”更是一举就将陈元光捧上了神坛。
“唐史无人修列传”是针对陈元光来说的,并不是唐史没有列传。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列传的重要性都是比较小的。列传中也有提到蕃将,但我看了下都是高级别的武官。陈元光在世时,官做到最大也还只是个 一州刺史,而且漳州还是个刚成立不久的下州,推算一下陈元光官职级别最高不过三品,本人觉得这是他没有被写进唐史的硬伤所在。
作为陈元光的辖地,漳州当时是蛮荒之地,偏于一隅的漳州破败不堪,与中原地区交流几乎为零,这样的一个地方哪能进京城达官贵人的法眼?所以漳州本身的政治级别和知名度就没给陈元光加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cww.com/post/37838.html